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2024环球时报年会系列报道之一】人口、产业与市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 正文

【2024环球时报年会系列报道之一】人口、产业与市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

时间:2024-05-04 11:01:05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时尚

核心提示

编者的话:2023年12月23日,《环球时报》社举办2024年年会。本届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百年变局”为主题,邀请百余位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围绕4个重大议题进行深度探讨。本版将连续4天刊发相关内 时时彩后三遗漏【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

编者的环球化话:2023年12月23日,《环球时报》社举办2024年年会 。时报本届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现代时时彩后三遗漏【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破解百年变局”为主题,报道邀请百余位各界人士 、口产专家学者,业市围绕4个重大议题进行深度探讨。场中本版将连续4天刊发相关内容,国式以飨读者 。底层今天刊发的逻辑是2024年年会的第一个议题“人口、产业与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的环球化底层逻辑”。

从人口着手 ,时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现代底层逻辑

【2024环球时报年会系列报道之一】人口、产业与市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

杨雪冬(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需要从人口开始。报道人口是口产理解一个政治现象的最基本要素。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 ,讨论的是一个群体的现代化。如果忽视对人口、人群的理解 ,是无法展开现代化路径的 。更为重要的是 ,人还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 ,也是在讨论怎么使这样一个特定群体主动参与到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之中。

【2024环球时报年会系列报道之一】人口、产业与市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

从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现代化路径?是因为有着把人口转化成人民 ,继而凝聚共同的人心的不同过程  。实现现代化有很多路径 ,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现代化路径 ,就在于它能够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然后形成一个政治共识 ,产生集体行动 。所有成功的现代化道路都是能够把人口、人民、人心三者有机结合的道路。

【2024环球时报年会系列报道之一】人口、产业与市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我们谈现代化的时候

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第一,时时彩后三遗漏【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将重塑以往的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 。发达国家基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 ,形成西方主导性的话语体系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无疑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道路  ,基于人口国情创建出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

第二 ,不是简单借鉴西方式现代化的做法,而是更加重视人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必须依赖高素质的人来完成,人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演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 。

第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和动力。巨大的人口规模代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过去 ,人口红利多被看作是劳动力的数量 。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巨大人口规模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

原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今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 、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  ,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

第一,少子化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均1个家庭生6个孩子减少到现在平均1个家庭生1.1个孩子 。同时 ,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 ,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分别下降至5.0‰ 、7.1‰和16.1/10万。我们已经进入长寿时代。

第二,老龄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8亿 ,占总人口的19.8% ,我们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整个人口年龄结构也随着老龄化发生变化,少年儿童人口目前超过2.5亿  ,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可能会减少到1.5亿以下,我们已经从传统的“养小社会”转为了以养老为主的社会。

第三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日益活跃。流动人口总量从2010年的2.21亿人增加至2020年的3.76亿人 ,10年净增加 69.7% 。2021 年,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到3.8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7.2%,即超过1/4的人口在流动迁徙 ,且很大一部分在向城镇或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集聚,2022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盘活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 ,激活了劳动力自身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还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星半点。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 ,我国稳定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  。从2019年起高考的报考人数 、2021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超过1000万,我们也进入报考 、毕业“双千万”的时代 。可以说 ,我们毕业的大学生是全世界人数最多的,14.12亿人中有约2.4亿名大学毕业生  ,不到6个人里面就有1名大学生 。人口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人力资本日渐雄厚  ,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源。

以上四个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 。如何充分发挥机会、从容应对挑战 ,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

将发展银发经济与现代化结合

陆杰华 :今年年会的主题叫“中国式现代化,破解百年变局” ,人口也是一个变局 ,如何破局呢?首先 ,从思维上改变中国是年轻型社会的思维定式 ,从老龄化社会角度进行思考 。

其次 ,充分激发人口的活力和动力 。拿鼓励生育来说,需要全要素推动 。鼓励生育不仅仅是鼓励生二孩和三孩 ,还应该把重点放在鼓励生育第一个孩子上。只有生了第一个孩子 ,才可能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就是“保一 、增二、奔三” 。此外 ,不仅强调生育  、养育和教育 ,还要考虑到养老 、医疗甚至就业等方面 。

再次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需要从数量型人口红利转为挖掘质量型人口红利 ,比如释放教育红利、性别红利等。拿性别红利来说 ,在人口发展的新阶段 ,营造性别友好型的社会环境 、支持女性的劳动参与和社会参与,并通过多层次的性别平等实现新的经济效益 ,可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

最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七普”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有3.76亿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4 。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动能。加大力度推动市民化 ,为更多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对于人口发展具有正面作用 。

原新 :我国的人口机会依然有着值得开发的空间。我国人口规模将持续保持巨大,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将仍然是全球两个十亿量级以上的超级人口大国之一  。

中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 ,而是在转型,由人力资源型优势转为人力资本型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型的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以及高劳动参与率 ,创造了长达40年左右 、年均超过9%的GDP增长速度 。现在我国的人口数量优势仍有一定存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口质量正在提升  。每年上千万的高校毕业生 ,以及400万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能不能把这样的人口机会转化成人口红利 ,取决于经济决策以及经济发展环境  。其中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就业 。中国的人口机会在转型  ,收获人口红利的手段也应该相应转型。比如 ,银发经济 。我们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发展银发经济  、老龄产业的机会。

陆杰华: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件坏事。人口老龄化,就是人的寿命延长了。那么,中国人如何活得又长寿又健康?健康红利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更好地发挥健康红利 ,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也有所增强,因而长寿时代蕴藏着庞大的银发经济消费需求。银发经济不仅限于诸如护理等传统的社会服务,还应是更多现代化的服务 ,比如保险等,银发经济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领域。而且,银发经济是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现在不仅是60岁以上人群关注为老年人提供的现代化服务领域,就是30岁 、40岁、50岁的人群中也有不少开始对此予以重视了。发展银发经济 ,如何将银发经济和数字经济相结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房宁(四川大学讲席教授) :发展银发经济 ,可以从办好养老院入手 。我了解到 ,一些人存在一种错误观念,那就是谁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就是人品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发挥高端养老院的示范作用逐步转变这种错误认识 。

原新:银发经济不只是养老院 ,它是满足老年人消费的各种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银发经济,指的不是老年人参与的,而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经济 ,至少包括文化、健康 、适老、物质 、服务  、金融六大方面 。金融产业应该是整个银发经济构成的基础。

在中西部形成有辐射力的城市群非常重要

房宁: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现代化发展,现在中国的发展需要新的空间 。改革开放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变 ,那就是1935年胡焕庸提出的“瑷珲—腾冲线”所涉话题 。也就是说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以及若干大中心城市 、北上广深这些地方,发展得比较充分;而广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 ,与东南沿海以及大中心城市的发展仍有距离 。总体看 ,这个壁垒需要打破 ,我们需要有新的发展空间 。

杨雪冬 :如果从发展来说,我觉得 ,亮点应该是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最重要的是城市群的打造和形成,这是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 。可以看到,任何国家都不是均衡发展的 ,需要在某些点上实现突破。对中国来说 ,要实现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城市群的形成 ,除了现有的沿海城市群以外 ,如果可以在中西部也形成一些具有辐射力的城市群,也会更为重要。

房宁:到现在为止 ,中国的工业化“第一波”冲到了东南沿海大城市 ,我认为 ,未来中国工业化的“第二波”很可能出现在“瑷珲—腾冲线”上,后者将成为中国新的增长极。“瑷珲—腾冲线”绵延数千公里 ,沿线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 、经济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应该发挥集聚效应 ,也就是规模效应,紧紧围绕这条线  ,全面向西推进。

早期美国也有过类似问题,它的“瑷珲—腾冲线”,就是阿巴拉契亚山脉。早期北美十三州基本都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 。美国史学家特纳以“西进运动”为主线,提出美国的未来在于“西进”  。最终美国越过阿巴拉契亚山 ,一直发展到太平洋沿岸  ,现在的旧金山  、洛杉矶  、西雅图等都是世界著名大城市了  。

所以 ,正如特纳当年所说的“向西 !向西!向西  !” ,我们也应该加大向西部寻求发展新空间 。

利用前沿技术,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何伟文(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 :2023年是我们推进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点,即人口规模巨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

因为人口规模超大,中国式现代化也将有别于其他发达国家  ,也就是说 ,通过传统的工业化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这条道路 ,在中国不一定行得通  。中国人口14亿多 ,比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 。历史上 ,这些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过亿国家,主要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 。1913年美国实现现代化,它当时的工业总产值正好相当于英法德三国的总和 ,占世界的36%。1968年日本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总产值超过德国。

现在 ,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美日德之和 ,到2035年中国要迈进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届时我们的人均GDP需要翻番以上 。考虑到增量,到了2035年 ,中国的人均GDP需要达到3万美元 ,即GDP总量为42万亿美元 。中国2022年的GDP近18万亿美元 ,这就需要增加24万亿美元 。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不能仅靠工业 ,还需要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翻番 。我们需要跟踪并且掌握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 、大数据 、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将它们广泛应用于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 ,实现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倍增以上 ,才能更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第二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脱离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和共性,利用最新前沿的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率  ,使社会经济 、生产和生活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式现代化仍然会走这条道路。

第三  ,我们需要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

第四,我们还需要依靠“两个市场”,即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国内市场要加强自主研发,实现国内大循环 。对于国际市场,我们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资源,将之注入新质生产力 。同时 ,中国作为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以开放打破围堵。